卒中溶栓治療沒(méi)有必要在ICU
2013-03-15 13:08
閱讀:3430
來(lái)源:medlive.cn
作者:網(wǎng)*
責任編輯:網(wǎng)絡(luò )
[導讀] 2013國際卒中大會(huì )(ISC) 上報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,雖然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通常入住神經(jīng)科ICU接受靜脈注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(tPA)治療,但實(shí)際上沒(méi)有必要。相反,這些患者可在準備充分的卒中病房安全接受靜脈注射tPA治療,臨床結局很好,并可大大節省費
2013國際卒中大會(huì )(ISC) 上報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,雖然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通常入住神經(jīng)科ICU接受靜脈注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(tPA)治療,但實(shí)際上沒(méi)有必要。相反,這些患者可在準備充分的卒中病房安全接受靜脈注射tPA治療,臨床結局很好,并可大大節省費用。
研究者來(lái)自阿拉巴馬大學(xué)伯明翰綜合卒中中心的Kisha C. Coleman護士報告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卒中患者非ICU靜脈注射tPA治療的研究結果。這項研究連續入組了2009~2011年由急診轉入9個(gè)床位的中等水平卒中病房接受靜脈注射tPA治療的302例患者。同期,另外3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因血液動(dòng)力學(xué)或呼吸不穩定由急診轉入ICU接受治療。
卒中病房人員安排靈活,護士接受了全面的培訓,能夠開(kāi)展靜脈注射tPA治療、輸注尼卡地平以控制血壓、雙氣道正壓通氣治療、無(wú)創(chuàng )或直接中心動(dòng)脈導管和心臟監護。
患者入住卒中病房時(shí)的美國**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中位評分為9分,出院時(shí)改良Rakin(mRS)量表中位評分為3分,10%的患者接受尼卡地平輸注治療。
結果顯示,卒中病房治療患者總癥狀性顱內出血率為3.3%,全身出血率為2.9%。入住卒中病房接受治療的患者逐年增加,由2009年的86例增至2010年的107例和2011年的109例。同時(shí),癥狀性顱內出血率由第1年的4.7%下降至后2年的2.8%。Coleman認為,上述結果歸功于護理效率的逐年提高。
研究中,沒(méi)有患者需要由卒中病房轉至ICU接受繼續治療,也沒(méi)有出現tPA相關(guān)死亡病例。中位住院時(shí)間由2009年的9.8天減少至2010年的6.4天和2011年的5.2天。
入住ICU和卒中病房患者住院時(shí)NIHSS評分、癥狀性顱內出血和全身性出血率以及平均住院時(shí)間均相似。
但ICU患者每天費用比卒中病房患者高出約1,200美元,即使校正護士的額外培訓費用后,預計3年內患者避免入住ICU可節省362,400美元費用。研究者強調,這是一個(gè)保守的數據,真正節省的費用很可能被大幅度低估。
研究者認為,僅僅因為tPA治療監測而入住ICU實(shí)際上是對系統資源的過(guò)度使用,并沒(méi)有獲得額外安全性受益。患者在卒中病房接受靜脈注射tPA治療,除大量節省費用外,另一好處是可接受連續性治療。
編譯自:Stroke thrombolysis can be done safely outside ICU.ecardiologynews.03/04/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