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(yè) > 專(zhuān)業(yè)交流 > 疏肝利膽治膽囊炎、膽石癥
陳寶貴認為膽囊炎、膽石癥雖為兩病,但其病機是一致的,均屬中醫“脅痛”、“肝(膽)脹”等范疇,皆與肝之疏泄、脾之運化密切相關(guān)。膽為“中精之府”,內藏精汁,喜清凈而惡污濁。膽汁源自“肝氣之余”,與肝互為表里,共司疏泄之職。肝疏泄功能正常,膽汁排泄通暢,反之,肝疏泄功能失常,則膽汁排泄失暢,故病發(fā)矣。肝木疏泄失常,克伐脾土致運化不健。脾胃互為表里,膽囊炎、膽石癥病人,脾胃功能亦失常。根據以上理論,陳寶貴以疏肝利膽為主,輔以健脾和胃,行氣化滯,利膽排石為原則,在治療膽囊炎、膽石癥時(shí),以自擬方三金二胡湯為基本方,再根據兼癥以及臨床癥狀加減靈活運用,取得了良好療效。
組方及加減
三金,即金錢(qián)草、郁金、雞內金;二胡:即柴胡、延胡索。其中柴胡、延胡索、郁金有擴張血管、增加血流量,促進(jìn)膽汁分泌、排泄和鎮痛的作用,可疏肝解郁,行氣化瘀,清利膽汁。金錢(qián)草、雞內金可清利肝膽濕熱,健胃消食,具有排石功效。若兼胃脘不適,脹滿(mǎn)疼痛,惡心欲吐,加半夏、佛手、香櫞、陳皮;若納呆食少,加焦三仙、萊菔子;若腹脹、便干,加檳榔、厚樸、大黃;若乏力、便溏,舌淡有齒痕,加黨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;舌苔黃膩,加厚樸、藿香、黃連;口苦苔膩,加龍膽草;口干少津,加石斛、玉竹、麥冬;舌暗,加桃仁、赤芍、丹參、紅花等活血藥。
病案舉例
患者女性,61歲。2005年10月10日來(lái)診。反復發(fā)作右脅部脹滿(mǎn)不適3年余,近一周膽囊區壓痛明顯,時(shí)有惡心,納食減少,二便通調,睡眠尚可。查心電圖大致正常。腹部彩超示:膽囊炎、膽石癥,膽囊大小:10.34×4.47厘米,膽囊壁厚:0.42厘米,膽囊內見(jiàn)4.14厘米強回聲光團。辨證為肝氣不舒,氣滯血瘀,肝氣犯胃。處方:金錢(qián)草10克,郁金10克,雞內金10克,海金沙30克,柴胡10克,延胡索10克,砂仁10克,厚樸10克,枳殼10克,丹參15克,連翹15克,佛手10克,香櫞10克,甘草10克。水煎服,日1劑。
服14劑后癥狀消失。服30劑后11月7日復查彩超示:膽囊大小:5.87×1.69厘米,膽囊壁厚:0.36厘米,膽囊內見(jiàn)2.12厘米強回聲光團。原方基礎上加赤芍15克,繼服30劑。11月28日復查彩超示:膽囊大小:5.09×1.65厘米,膽囊壁厚:0.31厘米,膽囊內見(jiàn)1.15厘米強回聲光團。繼服前方30劑。12月29日腹部彩超示:膽囊大小:5.10×1.55厘米,膽囊壁厚:0.3厘米,膽囊內見(jiàn)0.4厘米強回聲光團。繼服前方以善其后。(陳慧媧 天津中醫藥大學(xué)附屬武清中醫院)
多原發(fā)肺癌(MPLC)是指同一個(gè)體,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,同時(shí)或先后發(fā)...[詳細]
目前,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(shù)切除的研究較多,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(fā)病灶手術(shù)切除...[詳細]
意見(jiàn)反饋 關(guān)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