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(yè) > 專(zhuān)業(yè)交流 > 蒼耳子散治鼻淵
蒼耳子散主治鼻淵。《內經(jīng)》中說(shuō):“鼻淵者,鼻流濁涕不止也。”濁涕量多,臨床辨證多屬熱證,《內經(jīng)》中說(shuō):“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于熱。”何況,《內經(jīng)》中也明言:“膽移熱于腦,謂之辛頞鼻淵。”盡管汪昂在《醫方集解》中把蒼耳子散解讀為“以散為瀉者”,但在臨床使用中,很多醫家發(fā)現已蒼耳子散治療熱證,常有以熱增熱之弊。
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(shū)》中指出:“鼻淵證,總由太陽(yáng)督脈之火,甚者上連于腦而津津不已,故又名為腦漏。此證多因酒醴肥甘,或久用熱物,或火由寒郁,以致濕熱上蒸,津汁溶溢而下,離經(jīng)腐敗,有作臭者,有大臭不堪聞?wù)摺:娱g用防風(fēng)通圣散一兩,加薄荷、黃連各二錢(qián)以治之。古法有用蒼耳散治之者。然以余之見(jiàn),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,有所不宜,故多不見(jiàn)效。莫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,久之自寧,此即高者抑之之法,故常以清化飲加白蒺藜五錢(qián)或一兩、蒼耳子二三錢(qián)……”
清化飲見(jiàn)張景岳“新方八陣”中,組成為:芍藥、麥冬各二錢(qián),丹皮、茯苓、黃芩、生地各二三錢(qián),石斛一錢(qián)。
張景岳不明郁火治以辛散,故有此論。但論中所提及“炎上之火”、“陰火”治需“高者抑之”者,若治以升散之劑,足可誤事,臨證中也需注意。
王子接在《絳雪園古方選注》中提到:“經(jīng)言膽移熱于腦,則為鼻淵,是膽熱為病之本矣。余謂前方與黃芩、鮮生地、天麥冬同用,以清膽熱,亦治本之理歟!”可謂從臨證中得來(lái)。
臨證體會(huì ),以蒼耳子散加減治療鼻淵,如涕濁量多尤其色黃者,所處方劑應當偏于涼性,否則有使病情加重之弊。
清代醫家張秉成在《成方便讀》中談到蒼耳子散時(shí)指出:“然此方總嫌其升散之藥多,苦降之藥少,不如用藿香葉凈末,豬膽汁泛丸服之愈為妙也。”
藿香伍膽汁為丸,即治療鼻淵又一名方:藿膽丸。藿膽丸在《醫宗金鑒》中名奇授藿香丸:“藿香連枝葉八兩。研細末,雄豬膽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”服法為:“每服五錢(qián),食后蒼耳子湯下,或黃酒送下。”主治鼻淵:“此證內因膽經(jīng)之熱,移于腦髓,外因風(fēng)寒凝郁火邪而成。鼻竅中時(shí)流黃色濁涕,宜奇授藿香丸服之。”
筆者在治療鼻淵時(shí),每取用蒼耳子散,合以藿膽丸加減。蒼耳子散中,蒼耳子有毒,個(gè)別患者服用有胃脘不適甚至嘔吐現象,易以藿香則無(wú)此反應。薄荷需后下,個(gè)別患者煎藥時(shí)每每忘記后下,筆者通常易以蔓荊子。苦降之品,蒼耳子散中茶清和霍膽丸中膽汁皆取用不便,筆者常用黃芩易之,或加龍膽草。這樣取舍,就組成了筆者治療鼻淵的一張常用方:藿香、辛夷、白芷、蔓荊子、黃芩、龍膽草。筆者為其取名為升清降濁湯。
在使用升清降濁湯時(shí),需根據病情隨證加減,靈活變通。如頭痛明顯,加川芎、生石膏;濁涕黃綠,加柴胡、梔子;濁涕黃白,去龍膽草,加生苡仁、魚(yú)腥草;噴嚏頻發(fā),去龍膽草加僵蠶、蟬衣、葶藶子;咽干、咽痛,加桔梗、射干;痰多、咽喉不利,加桔梗、浙貝母、全瓜蔞;小兒食積,舌苔厚膩,加焦山楂、炒萊菔子;大人酒積,舌苔厚膩,加焦山楂、炒萊菔子、葛根、黃連;脾虛不健,加白術(shù)、雞內金……
當然,除藥物的加減使用外,藥物劑量的調配也極為重要。方以示法,總需活用。
如治療解某,男,17歲。2011年10月23日初診。主訴鼻塞、濁涕量多3月余。靜滴抗生素、口服中成藥治療效果欠佳。診見(jiàn):鼻塞,濁涕量多,涕呈黃色或黃綠色,嗅覺(jué)減退,頭悶、頭痛以前額部較甚,影響學(xué)習。痰黏不利,常喜清咽,納食欠佳,大便偏干。舌質(zhì)暗紅,舌苔薄膩黃白,脈弦緩。證屬濁熱阻滯清竅,清陽(yáng)不能上走。治以升清降濁,祛邪通竅為法。方用升清降濁湯加減。處方:藿香12克,辛夷12克(包煎),白芷12克,蔓荊子9克,黃芩12克,龍膽草3克,桔梗12克,射干12克,浙貝母12克,炒萊菔子12克,全瓜蔞15克。4劑,水煎服。
10月27日二診:服上藥后,鼻塞有所減輕,濁涕減少,色轉黃白。上方去龍膽草,加生薏苡仁12克。7劑,水煎服。
11月3日三診:時(shí)有吸鼻,納食欠佳,余癥俱已消失。舌苔薄白,脈細緩。治療轉向健脾和胃為主。處方:生白術(shù)12克,雞內金12克,焦山楂12克,辛夷12克(包煎),白芷12克,黃芩12克,生薏苡仁15克。14劑,水煎服。
藥后納食明顯好轉,鼻無(wú)不適,停藥。
多原發(fā)肺癌(MPLC)是指同一個(gè)體,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,同時(shí)或先后發(fā)...[詳細]
目前,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(shù)切除的研究較多,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(fā)病灶手術(shù)切除...[詳細]
意見(jiàn)反饋 關(guān)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