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(yè) > 消化內科醫學(xué)進(jìn)展 > 多法并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
甘肅省中醫院著(zhù)名中醫周信有教授臨床善治肝膽脾胃疾病,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,他主張在活血化瘀同時(shí),采用健脾、益氣、理氣、溫中、滋陰諸法治療,效果較好,現介紹如下。
慢性萎縮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性病變,為臨床常見(jiàn)病、多發(fā)病,嚴重影響著(zhù)患者的身心健康。病理上主要表現為黏膜腺體萎縮,并常伴有腸化和不典型增生。當腸化和不典型增生在中度以上,則有癌變可能。根據臨床特征不同,其應歸屬于中醫學(xué)“胃脘痛”、“痞滿(mǎn)”、“嘈雜”等范疇。
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于寒邪客胃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及脾胃虛弱等原因而致,各種病因又常相互影響。
其病機多屬于虛中夾雜,而此中尤以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為主,且互為因果,交錯出現。脾胃愈虛,則脾虛不運,氣機不暢,可致胃絡(luò )瘀阻益甚;胃絡(luò )瘀阻,氣滯血瘀,又可致脾胃升降難復,脾主運化功能失職,導致中州之氣愈益虛損。
本病病機主要為氣虛、氣滯、寒凝、血瘀;尚有肝失條達,胃失和降,痰濕中阻,而表現蘊濕化熱,傷及胃陰之病理特點(diǎn)。對本病可分氣虛寒滯型和陰虛瘀熱型論治。臨床上以前者多見(jiàn),根據“久病久虛致瘀”、“氣滯血瘀”、“寒凝血瘀”,臨證需健脾、益氣、理氣、祛瘀、溫中多法并用,即調氣法與活血化瘀法并用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。
氣虛寒滯型
臨床表現:上腹部脹悶,疼痛,噯氣,遇寒加重,得熱則舒,倦怠懶動(dòng),納谷減少,大便溏稀,舌淡暗,或邊有齒痕,脈細弱。
處方:黨參20克,炒白術(shù)9克,黃芪20克,枳實(shí)20克,厚樸9克,香附9克,沙仁9克,雞內金9克,炒白芍20克,郁金 15克。元胡20克,莪術(shù)20克,五味子9克,烏梅9克,白花蛇舌草20克,制附片9克,甘草6克。水煎分服。
方藥分析:本型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溫中散寒、消滯祛瘀為原則。方中黨參、白術(shù)、黃芪、甘草健脾益氣,補虛生肌,尤其黨參、黃芪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、調整胃分泌功能的平衡、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新生有良好作用。脾虛則胃失和降,消化遲滯,故以枳實(shí)、厚樸、香附、砂仁、雞內金等品理氣消滯,促進(jìn)消化功能。方中又以大隊活血化瘀之品,如白芍、郁金、元胡、莪術(shù)等,通過(guò)活血化瘀,促進(jìn)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加速炎癥吸收,促進(jìn)固有腺體再生和胃黏膜修復。這是治療本病之關(guān)鍵。特別是與黨參、黃芪配伍為用,通補兼施,寓攻于補,相得益彰。
附子一味溫陽(yáng)散寒,溫經(jīng)止痛。本病多表現胃酸缺乏,故以酸斂之品五味子、烏梅以益胃斂陰助酸,尤其以五味子治療萎縮性胃炎,對病變胃黏膜的恢復有良好作用。本病所伴隨出現的腸化和不典型增生,屬于癌前病變。一般抗癌中藥復方多采用活血祛瘀和清熱解毒之品,故本方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以起抗癌作用,預防癌變發(fā)生,復配以有抗癌作用的祛瘀之品莪術(shù),可起到良好作用。
值得一提的是,現代研究證實(shí),慢性胃炎、胃潰瘍等病的發(fā)生多與幽門(mén)螺桿菌(HP)感染有關(guān)。研究表明,黃連、黃芩、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之品,對幽門(mén)螺桿菌有直接殺傷作用,故本方重用白花蛇舌草,以圖起到抗幽門(mén)螺桿菌感染及抗癌的雙重作用。但應指出,中藥的優(yōu)勢并不在于抑殺幽門(mén)螺桿菌,而在于通過(guò)包括抗幽門(mén)螺桿菌在內的多種作用機制,促進(jìn)機體整體狀態(tài)的改善,改善幽門(mén)螺桿菌寄居的微環(huán)境,使之不利于生存和繁殖,這既能增強機體的保護因子,又能抑殺幽門(mén)螺桿菌以削弱其攻擊因子,兩者相輔相成,達到治療幽門(mén)螺桿菌感染的目的。
加減:伴有結節隆起和腸上皮化生者,加三棱20克,炒山甲9克,海藻15克,另加服水蛭粉5克,每日早晚分沖。伴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,減去五味子和烏梅,加白及10克,三七粉4克(早、晚分沖),海螵蛸30克。
陰虛瘀熱型
臨床表現:胃脘隱痛灼熱,口干舌燥,饑而不欲食,大便偏干。舌質(zhì)暗紅,苔少,脈細兼數。本型顯示胃黏膜有活動(dòng)性炎癥,幽門(mén)螺桿菌感染率較高。胃鏡所見(jiàn)胃黏膜充血,糜爛較重,且伴有出血點(diǎn),或膽汁反流。
處方:沙參20克,麥門(mén)冬9克,玉竹9克,黨參20克,黃芪20克,香附9克,炒白芍20克,丹參20克,郁金20克,蒲公英20克,黃芩9克,烏梅9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方藥分析:本證系脾胃陰虛有熱而夾瘀,治宜采用養胃益陰、補氣生肌、祛瘀消滯和清胃熱的治療原則。方中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烏梅滋養胃陰,生津止渴,且針對本證之胃酸缺乏,有酸甘化陰、甘寒生津之妙用。因胃黏膜充血、糜爛,且伴有出血點(diǎn),故輔以苦寒清熱涼血之蒲公英、黃芩等。胃絡(luò )阻滯亦是本證之重要病機,故以白芍、丹參、郁金、香附等養血和營(yíng),行氣祛瘀。以黨參、黃芪健脾益氣,補虛生肌,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新生。
萎縮性胃炎是一個(gè)病程很長(cháng)而且較為難治的慢性胃病。在治療上,癥狀改善尚較容易,若要取得胃鏡及病理指標改變的良好效果則較困難,尤其腸化、不典型增生則難度較大。因此,治療萎縮性胃炎的療程較長(cháng),一般以3個(gè)月為1個(gè)療程。重度萎縮或伴腸化、不典型增生者則宜延長(cháng)療程,長(cháng)期堅持治療,并定期復查。(李永勤 薛盟舉 申永壽 王君杰整理)
意見(jiàn)反饋 關(guān)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